一夜之间
八路军毁伤日军24架飞机
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
1937年10月
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
日军华北方面军一路南下
妄图迅速攻克太原
突破中国抗战的重要防线
忻口是日军南下侵犯太原的最后一道关口
地理位置十分重要
从太原东北
侧击向忻口进击的日军
指挥侧击战斗的任务
展开剩余87%交给了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
↓↓↓
1937年10月16日,769团进至山西代县以南的苏龙口、刘家庄地区,这一带距离忻口仅有40余公里,是敌人增援的必经之地。
当时,日军出动了轰炸机、配属战机和侦察机,频繁低空扫射、投弹,试图阻挠八路军对日军运输线的观察与袭扰。
769团团长陈锡联时年22岁,却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,他发现附近有日军汽车,整天在公路上运输兵员 、辎重。
时任八路军129师769团团长 陈锡联:阳明堡到崞县到原平这条公路,日本人的汽车窜来窜去,飞机、轰炸机和战斗机,在高处不断地过去。
陈锡联判断,这些飞机极有可能是在为忻口的敌军提供空中支援,而机场就在附近。
陈锡联爬上山头观察,眼前的一切证实了他的判断,在阳明堡镇以南的这片土地,正是敌军机场,有的飞机正在加油,有的飞机正在起飞,机场里活动的人并不多。
趁着敌军机场尚未严密布防,769团很快就彻底摸清了敌人的情况。
然而,要拔掉这颗敌人后院的“毒牙”实为不易,八路军129师组建以来,尚未有同日军的交战经验,更是从来没有打过飞机,769团以摧毁敌人机场为目标的战斗,可以说是史无前例。
时任769团通信员 谭德本:我们的武器是比较落后的,敌人虽然有新式武器,我们不怕,不怕牺牲。
当时,769团仅有迫击炮、步枪、机枪、手榴弹等简陋轻武器,而要实现“步兵打飞机”,谈何容易。
日军虽然对进入机场的各个路口警戒很严、盘查很细,对机场周围却疏于戒备,769团团长陈锡联决定发动奇袭。
营长赵崇德率10连向西北突入,发起进攻,在10连战士拼死的火力压制下,11连径直向机群扑去,将一捆捆手榴弹塞进敌机“肚子”里。
日军警卫部队倾巢而出,一面依托工事压制我军,一面奔袭到机群间展开围攻,一场激烈的白刃肉搏开始了,到处充斥刺刀的撞击声,没有刺刀就用枪托,反扑、击溃,再反扑、再击溃,在击退敌人第七次反扑的时候,飞机已几近烧完。此时,敌人的增援部队到了,最难的时候也到了,就是撤出。
从这封1937年10月19日,陈锡联、汪乃贵发给朱德、彭德怀的电报中,可以了解到阳明堡战斗的惨烈,“全面肉搏三次,约数小时,敌由阳明堡增援装甲汽车,我始退出,计敌机坏廿架,敌伤亡一百以上,我伤亡约卅余人”在阳明堡牺牲的八路军将士中,就有第3营营长赵崇德。
时任八路军129师769团团长 陈锡联:赵崇德营长负了重伤以后喊,你不要管我们,你部队赶紧撤,赵崇德是个很可惜的同志。
这一仗,八路军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,歼灭日军100余人,炸毁飞机24架,有力削弱了忻口当面之敌的空中突击力量,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抗战斗志。
战后,担任突击主攻的769团10连,被八路军129师授予“战斗模范连”荣誉称号。
战旗永留,至今荣耀!
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按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