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,完善于唐宋,盛行于元明清,整整延续了近1300年,期间共产生出700多位状元、近11万名进士、数百万名举人。在全国所有的进士中,江西省的进士数量占到十分之一之多,约1.1万余名。
两宋时期,江西一省出进士5142人,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以上;唐宋八大家江西占了三家;出任宰相者多达15人。明朝时,江西有进士2724人,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以上,最牛的是,明朝江西出任宰辅者达18人,有“朝士半江西”之说。
在明朝“状元冠天下”的江西,到了清朝后却走了下坡路。清朝近300年间,一共产生了114名状元,状元数量高于明朝,但江西总共只拿了3个状元,分别是秦藩信、汪鸣相、刘绎。1667年,秦藩信获得状元后,在长达165年的时间里,江西竟然颗粒无收,直到1833年汪鸣相才打破这一空窗期,重新在状元榜上写上江西人的名字。
自科举制度创建以来,江西人在参加科举方面热情空前高涨,名人辈出,始终处于前列。为啥到清朝时期逐渐走向衰退和没落?
展开剩余52%1、长期受到清朝的打压
江西位于天地会的总部,长期受到反清复明思想的影响,清朝为了防止天地会的渗透,对江西科举名额进行大幅度缩减。禁止私人开设书院办学,取消大部分书院,对书院进行严格、统一管理。
2、政治抵制
在清朝取代明朝后,许多江西读书人秉持对前朝的忠诚,选择不与新政权合作。例如八大山人、易堂九子、程门七子等文人精英放弃科举,隐居避世,明确表示"宁可不科举,也不做满人的官"。这种因朝代更迭引发的政治抵制,是江西人不参加科举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3、文化和民族气节
整个清前期,江西士子以参加满人科举为耻,满清头届科举,江西籍进士为零。到雍乾时,江西科举才基本恢复正常。
4、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变化
清朝时期,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(江苏、浙江)转移,江南地区制造业兴起,而江西以传统农业为主,经济优势减弱。加上江西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剧,通过科举入仕的竞争压力增大,客观上也影响了部分江西人参与科举的积极性。
发布于:江西省股票按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